铝型材加工是围绕铝合金型材(通过挤压、拉拔等工艺制成的截面固定的铝材)进行切割、钻孔、铣削、折弯、表面处理等一系列工艺,将其加工成符合建筑、工业、家居等领域需求的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。

其核心是根据不同场景的功能与外观要求,通过精准的工艺控制,实现铝型材从 “原料” 到 “可用部件” 的转化。
不同应用场景对铝型材的加工精度、形态、表面质感要求差异大,需针对性选择工艺组合,以下是核心的 5 大工艺:
1. 前期预处理:确保原料适配性
加工前需对铝型材原料进行基础处理,避免后续工艺出现误差或质量问题:
校直处理:铝型材在挤压、运输中可能产生轻微弯曲,需通过校直机(机械校直或液压校直)将其调整至直线状态,保证后续切割、钻孔的精度(尤其是建筑幕墙、工业框架等对直线度要求高的场景)。
表面清洁:去除型材表面的氧化膜、油污、粉尘(可用酒精擦拭或弱碱清洗),避免影响后续表面处理(如喷涂、氧化)的附着力,或导致钻孔 / 铣削时杂质嵌入。
2. 基础切割:定长与定形
切割是铝型材加工的 “第一步塑形”,需根据设计尺寸精准截断,核心工艺分为两类:
数控锯切:采用数控双头锯、数控切割锯,精度可达 ±0.1mm,适合批量加工(如门窗型材、货架立柱),可实现 45°、90° 等角度切割,且切口平整、无毛刺(减少后续打磨工序)。
激光切割:针对复杂截面、薄壁铝型材(如装饰性铝型材),激光切割可实现异形切口(如弧形、镂空),热影响区小,不会导致型材变形,但成本高于数控锯切,适合高精度、小批量定制场景。
3. 孔位与槽位加工:满足装配需求
铝型材需通过螺栓、铆钉等连接,因此需加工孔位或槽位,核心工艺包括:
数控钻孔 / 攻丝:使用数控钻床或加工中心,在型材指定位置钻通孔、盲孔,或攻丝(如 M6、M8 螺纹),精度依赖设备定位(一般 ±0.05mm),常用于框架连接、配件安装。
铣槽 / 铣面:针对需要嵌入配件(如密封条、玻璃)或拼接的场景,用数控铣床加工槽位(如 U 型槽、T 型槽)或铣平型材表面,保证装配间隙均匀(如门窗型材的槽口公差需≤0.2mm)。
4. 折弯与塑形:实现复杂形态
部分场景需铝型材呈现弯曲或异形结构(如弧形幕墙、家居圆弧框架),核心工艺为:
数控折弯:将铝型材固定在折弯机上,通过数控控制的模具加压,使型材沿指定轴线弯曲(弯曲角度 0°-180°),需注意铝型材的 “折弯半径”(一般不小于型材厚度的 1.5 倍,避免开裂),适合厚度≤10mm 的型材。
热弯(针对厚型材 / 大弧度):对于厚度>10mm 或弯曲弧度较大(如圆弧半径>1m)的型材,需先将铝型材加热至软化温度(约 300-400℃),再通过模具缓慢弯曲,冷却后定型,避免冷弯导致的型材断裂。
5. 组装与质检:确保成品合格
加工完成后需组装(针对成套产品,如门窗、框架)并进行最终质检:
组装:根据设计图纸,用螺栓、角码、铆钉等将加工好的铝型材部件连接,部分场景需打胶(如门窗密封胶),保证结构稳固、密封性能(如防水、隔音)。
质检:重点检查 3 项核心指标:
① 尺寸精度:用卡尺、卷尺核对长度、孔位、槽位公差;
② 表面质量:检查表面是否有划痕、涂层脱落、氧化斑点;
③ 结构强度:通过压力测试(如框架承重测试)、密封测试(如门窗水密性测试),确保符合行业标准(如 GB/T 5237《铝合金建筑型材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