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站式铝制品加工实力厂家咨询服务热线:137-1182-9121

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  -> 公司动态

铝型材生产厂家生产铝型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?

文章出处:公司动态 责任编辑:东莞市金荣铝制品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:2025-08-28
  

铝型材生产厂家在生产铝型材是一个涉及熔铸、挤压、热处理、表面处理等多环节的精密制造过程,每个环节的工艺控制直接影响产品质量(如尺寸精度、力学性能、表面外观)生产效率及安全性。

铝型材生产厂家

一、熔铸环节:把控铝液纯度与铸锭质量(源头关键)
熔铸是将铝锭、合金元素熔炼成合格铝液,并铸造成 “铝棒”(挤压原料)的环节,其质量直接决定后续挤压型材的性能,需重点关注 3 点:
原料纯度与成分配比
严禁使用杂质含量超标的回收铝或不合格铝锭(如铁、硅含量过高会导致型材脆性增加、表面出现 “黑线”),需按产品标准(如 6063、6061 铝合金)精准控制合金元素(如镁、硅)的配比,误差需控制在 ±0.05% 以内(可通过光谱分析仪实时检测)。
避免原料中混入油污、水分或异物:油污会导致铝液产生 “气孔”,水分会引发铝液飞溅(甚至爆炸风险),需对原料进行预处理(如烘干、除油)。
铝液精炼与除杂
必须通过 “精炼剂”(如六氯乙烷)或 “惰性气体(氮气 / 氩气)” 去除铝液中的氢气(避免铸锭出现 “疏松” 缺陷)和非金属夹杂物(如氧化铝),精炼温度需控制在 720-750℃(温度过低精炼不彻底,过高会导致合金元素烧损)。
精炼后需静置 15-30 分钟,让杂质充分沉淀,再通过 “过滤板”(陶瓷过滤板)进一步过滤,确保铝液洁净度。
铸锭成型控制
采用 “半连续铸造” 工艺时,需精准控制铸造速度(如 Φ120mm 铝棒铸造速度 120-150mm/min)和冷却水流量:速度过快易导致铸锭中心疏松,冷却不均会引发铸锭 “裂纹”(尤其是高合金含量的铝棒)。
铸锭冷却后需进行 “均匀化退火”(如 6063 合金在 530-550℃保温 4-6 小时),消除内部应力,避免后续挤压时铝棒断裂。
二、挤压环节:确保型材尺寸精度与成型稳定性(核心工艺)
挤压是将加热后的铝棒通过模具压制成目标截面型材的环节,需重点控制 “温度、速度、模具、冷却” 四大要素:
温度协同控制(铝棒 + 模具 + 挤压筒)
铝棒加热温度:根据合金类型调整(如 6063 合金 480-520℃,6061 合金 500-540℃),温度过低会导致挤压力骤增(易损坏模具),温度过高会使型材表面出现 “粘模”(表面拉伤)或晶粒粗大(力学性能下降)。
模具 / 挤压筒温度:需与铝棒温度匹配(模具温度通常比铝棒低 20-30℃),避免模具温度过低导致型材 “缺料”(截面填充不完整),或温度过高导致模具变形(型材尺寸超差)。
挤压速度与压力控制
挤压速度需循序渐进:启动时低速(避免模具冲击),稳定后按型材复杂度调整(简单截面如方管可 10-15mm/s,复杂截面如异形型材需 5-8mm/s),速度过快易导致型材 “扭曲”“波浪形”(尤其是薄壁型材),或内部产生 “剪切应力”(后续加工开裂)。
挤压力需实时监控:超过设定阈值(如模具额定压力的 90%)时需停机检查,避免模具崩裂或挤压机部件损坏。
模具维护与选型
模具材质:需选用耐高温、高硬度的 H13 热作模具钢,且模具加工精度需达标(如截面尺寸公差 ±0.05mm,表面粗糙度 Ra≤0.8μm),否则会导致型材表面 “麻点” 或尺寸超差。
模具预热与保养:每次使用前需预热至目标温度(避免冷模受力开裂),使用后需及时清理表面铝渣(用专用工具,避免划伤模腔),定期进行 “氮化处理”(提升模具表面耐磨性,延长寿命)。
型材冷却定型
挤压出的热型材需立即 “在线淬火”(6063 合金常用风冷,6061 合金需水冷),控制冷却速度(如 6063 合金冷却速度≥150℃/min),确保合金元素充分固溶(保证后续时效硬度达标)。
冷却后需通过 “牵引机” 匀速牵引(牵引力与挤压速度匹配),避免型材因自重下垂导致 “弯曲”,牵引后需锯切定尺(锯切速度与牵引速度同步,避免型材 “毛刺”)。
三、热处理环节:保障型材力学性能(强度 / 硬度)
热处理(主要为 “时效处理”)是通过加热使型材内部合金元素析出,提升硬度和强度的环节,需重点关注:
时效温度与时间
需按合金类型精准设定:如 6063 合金 “人工时效” 温度 175-185℃,保温 6-8 小时;6061 合金温度 120-130℃,保温 12-16 小时。
避免温度偏差:温度过高会导致 “过时效”(硬度下降、韧性变差),温度过低或时间不足会导致 “欠时效”(硬度不达标,无法满足使用需求)。
时效炉均匀性
时效炉内温度差需≤±5℃(可通过多点测温仪校准),避免型材局部过热或保温不足,导致同批次型材硬度差异过大(如 6063 合金硬度偏差需≤2HV)。
四、表面处理环节:提升外观与耐腐蚀性(颜值 + 耐用性)
常见表面处理工艺包括 “阳极氧化、电泳涂漆、粉末喷涂”,需根据产品需求选择,并控制以下问题:
前处理清洁度
表面处理前需彻底去除型材表面的 “油污、氧化膜、划痕”:依次经过 “碱洗(除油除氧化膜,浓度 10-15% NaOH,温度 50-60℃)→酸洗(中和碱液,浓度 5-8% HNO₃)→水洗(3-4 次,避免残留酸碱)→氧化(阳极氧化前需活化表面)”。
前处理不彻底会导致后续涂层 / 氧化膜 “附着力差”(易脱落)或 “色差”(局部无膜)。
工艺参数控制(以阳极氧化为例)
氧化液浓度:硫酸浓度 180-220g/L,浓度过高会导致氧化膜粗糙,过低会导致膜层薄(不达标)。
氧化电压 / 温度:电压 12-15V,温度 18-22℃(需冷水机控温),温度过高会导致氧化膜溶解速度加快(膜层厚度不足),电压过高易导致表面 “烧蚀”(发黑)。
膜层厚度:根据需求设定(如建筑型材通常≥10μm,工业型材≥15μm),需通过膜厚仪抽样检测。
后处理封闭
阳极氧化后需进行 “封孔处理”(如热水封孔、镍盐封孔),堵塞氧化膜的微孔,避免后期吸附水分或污染物(导致腐蚀),封孔质量需通过 “滴液试验” 检测(如滴入酸性溶液,30 秒内无变色为合格)。
微信二维码

扫一扫 微信二维码

立即拨打
137-1182-9121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