铝型材加工的核心是结合其材质特性(轻量、易加工、耐腐蚀),通过合理选择工艺和设备,平衡精度、效率与成本,满足不同领域的使用需求。

但铝型材焊接是将铝型材连接成整体结构的关键工艺,由于铝及铝合金具有导热快、易氧化、熔点低等特性,焊接过程需严格控制参数和操作细节,以保证焊缝强度、密封性和外观质量。
一、焊接前的准备工作
材料与焊丝匹配
确保铝型材与焊丝的牌号匹配:不同铝合金(如 6061、6063、5052、7075 等)需对应专用焊丝(如 6061 常用 ER4043 或 ER5356 焊丝,6063 常用 ER4043),避免因成分不兼容导致焊缝脆性增加、强度下降。
焊丝需保持清洁:去除表面油污、氧化层,必要时用不锈钢丝刷打磨或用无水乙醇擦拭,防止杂质影响焊接质量。
工件表面处理
去除氧化膜:铝型材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(Al₂O₃),其熔点(约 2050℃)远高于铝材本身(约 660℃),若不清除会导致未熔合、气孔等缺陷。需用机械打磨(钢丝刷、砂纸)或化学处理(酸洗)去除氧化膜,且处理后需在 4 小时内完成焊接(避免二次氧化)。
清理油污杂质:用溶剂(如丙酮、汽油)擦拭工件焊接区域,去除油污、灰尘、铝屑等,防止焊接时产生气孔或夹渣。
工装夹具设计
铝型材刚性较差,焊接时受热易变形,需使用专用夹具固定工件,确保接缝紧密(间隙≤0.5mm)、定位准确(如对接、角接的垂直度 / 平行度误差≤1mm/m)。
夹具材质需耐高温且不与铝材粘连(如不锈钢夹具),避免焊接后工件与夹具熔接。
二、焊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
焊接方法选择
铝型材常用焊接方法及适用场景:
氩弧焊(TIG 焊):适合薄壁型材(厚度≤6mm)、精密部件(如电子设备框架),焊缝美观、变形小,但效率低,需熟练操作。
熔化极气体保护焊(MIG 焊):适合中厚型材(厚度 3-20mm)、批量生产(如汽车零部件),效率高,但焊缝精度略低于 TIG 焊。
电阻焊:适合薄板搭接(如箱体结构),速度快,但对工件表面平整度要求高,易产生飞溅。
选择原则:根据型材厚度、结构复杂度、精度要求及生产效率综合确定,优先保证焊缝强度和外观。
参数设置
电流与电压:电流过小会导致未熔合,过大则易烧穿、变形;电压需与电流匹配(如 TIG 焊焊接 6061 型材,厚度 3mm 时,电流约 120-150A,电压 10-12V)。
焊接速度:速度过快易导致熔深不足,过慢则热输入过大,增加变形和晶粒粗大风险(如 MIG 焊速度通常控制在 30-100cm/min)。
气体保护:使用高纯度氩气(纯度≥99.99%),流量需根据焊接方法调整(TIG 焊 8-15L/min,MIG 焊 15-25L/min),确保电弧区域完全被保护,防止空气侵入形成氧化夹杂。
钨极 / 焊丝伸出长度:TIG 焊钨极伸出长度 2-5mm(过长易烧损,过短影响视线);MIG 焊焊丝伸出长度 10-15mm(过长易导致电弧不稳定)。
操作技巧
起弧与收弧:起弧时需用高频引弧(避免钨极与工件接触产生夹钨),起弧后停留 1-2 秒预热;收弧时需逐渐减小电流(或使用电流衰减功能),并填充焊丝至弧坑,防止产生弧坑裂纹。
运条方式:根据焊缝类型选择运条手法(如对接焊缝用直线往返运条,角接用小幅摆动运条),确保熔池均匀,焊丝与熔池充分融合。
热输入控制:铝导热快,需集中加热(如 TIG 焊采用 “推枪” 手法,增加熔深),避免大面积受热;多层焊时,需待前一层焊缝冷却至 60℃以下再焊下一层,减少累积变形。
三、焊接后的处理与检测
焊后清理
去除焊渣和飞溅:用不锈钢丝刷清理焊缝表面的氧化皮、焊渣,必要时用角磨机打磨(避免损伤母材)。
去除油污:用热水冲洗或溶剂擦拭,清除残留的切削液、焊丝油污,为后续表面处理(如阳极氧化、喷涂)做准备。
变形矫正
若焊接后工件出现弯曲、扭曲等变形,可采用机械矫正(如用压力机加压)或火焰矫正(局部加热至 150-250℃,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矫正,注意避免加热温度过高导致材料性能下降)。
质量检测
外观检测:检查焊缝是否平整、无裂纹、气孔、夹渣、未熔合等缺陷,咬边深度≤0.5mm,余高≤3mm(根据设计要求调整)。
无损检测:重要结构需做 X 光探伤(检测内部气孔、裂纹)或水压试验(检测密封性,如管道焊接)。
力学性能检测:抽样进行拉伸试验,确保焊缝强度≥母材强度的 80%(根据行业标准,如建筑铝型材需符合 GB 5237.6 要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