铝型材加工的后续处理工艺是决定其外观、性能、耐腐蚀性及应用场景的关键环节,核心围绕 “表面优化”“性能强化”“精度修整” 三大目标展开,具体可分为表面处理工艺、机械加工工艺、热处理工艺、质量检测与辅助处理四大类,那么,今天主要跟大家聊一聊铝型材加工表面处理工艺是什么?

铝型材本身易氧化生成疏松氧化膜,无法满足长期使用需求,表面处理是后续工艺的核心,主要包括以下 5 类:
1. 表面预处理:为后续处理打基础
所有表面处理前均需先去除型材表面的油污、氧化皮、杂质,确保处理层附着力达标,核心步骤包括:
脱脂(除油):使用碱性溶液(如氢氧化钠溶液)或溶剂型清洗剂,去除型材挤压后残留的轧制油、切削液等油污,避免后续处理层出现气泡、脱落。
酸洗(除氧化皮):用稀硝酸或磷酸溶液浸泡,溶解型材表面自然形成的疏松氧化膜及轻微锈蚀,露出新鲜铝基体。
中和与钝化:酸洗后用弱碱性溶液中和残留酸液,再通过铬酸盐或无铬钝化剂(环保要求)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,提升后续涂层的附着力,同时初步增强耐腐蚀性。
2. 阳极氧化处理:工业铝型材主流工艺
通过电解作用在铝型材表面生成致密、多孔的氧化膜(Al₂O₃),可进一步着色或封孔,是门窗、幕墙、散热器等型材的核心处理方式,流程如下:
电解氧化:将预处理后的型材作为阳极,放入硫酸、草酸等电解液中,通直流电后阳极铝离子(Al³⁺)与氧结合,生成厚度 5-20μm(建筑型材常用)的氧化膜(多孔结构,可吸附染料)。
着色:
化学着色:将氧化后的型材放入有机染料(如偶氮类,适合浅色)或无机染料(如铬酸盐,适合深色)溶液,染料分子吸附在氧化膜孔隙中,实现单色(银白、香槟、黑色等)效果。
电解着色:在氧化后直接通过电解,使金属离子(如镍、锡离子)沉积在氧化膜孔隙底部,形成金属氧化物或合金,颜色更耐晒(如古铜色、黑色),适合户外场景。
封孔:用沸水、蒸汽或镍盐溶液处理,使氧化膜孔隙中的 Al₂O₃发生水化反应(生成 AlO (OH)),或通过盐类沉积堵塞孔隙,避免染料流失、杂质侵入,最终形成致密的保护层。
3. 喷涂处理:兼顾装饰性与耐候性
通过高压喷涂将涂料附着在型材表面,形成连续的涂层,适合对颜色多样性、耐冲击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家具、家电、室内装饰型材),主要分为:
粉末喷涂:最主流的环保工艺,将聚酯粉末(热固性树脂)通过静电吸附在型材表面,然后在 180-220℃烘箱中固化,形成厚度 60-120μm 的涂层。优点是颜色丰富(可定制)、耐刮擦、耐紫外线,缺点是涂层厚度较厚,对精度要求高的型材不适用。
氟碳喷涂:高端型材专用工艺,使用含氟树脂(如 PVDF)涂料,分底漆、面漆、清漆三层喷涂(或两层),固化温度 230-250℃,涂层厚度 30-50μm。核心优势是超耐候性(户外使用 20 年以上不褪色、不粉化),耐酸碱性强,适合高层建筑幕墙、海洋环境型材,但成本较高。
电泳涂漆:将预处理后的型材作为阴极,放入水溶性树脂(如环氧树脂)电解液中,通直流电后树脂颗粒吸附在型材表面,经 160-180℃烘烤固化,形成厚度 10-30μm 的透明或彩色涂层。优点是涂层均匀(可覆盖复杂结构)、光泽度高、环保无溶剂,缺点是耐候性较差,主要用于室内型材(如家具、展示架)。
4. 表面覆膜 / 贴箔:低成本装饰方案
适用于对外观有一定要求但预算有限的场景,工艺简单:
覆膜:通过热压或冷粘方式,将 PVC 膜、PET 膜(带木纹、石纹等纹理)粘贴在型材表面,形成仿天然材质的外观,常用于室内家具型材。
贴箔:将铝箔、铜箔等金属箔通过胶水粘贴在型材表面,提升金属质感,适合装饰性小件型材(如拉手、装饰条)。
5. 其他特殊表面处理
拉丝处理:通过机械研磨(砂纸、拉丝轮)在型材表面形成平行的丝状纹理,提升质感,常用于家电面板、装饰型材,可与阳极氧化、喷涂结合(如 “拉丝阳极氧化”)。
喷砂处理:用高压气流将石英砂、氧化铝砂喷射到型材表面,形成粗糙的亚光或磨砂效果,掩盖表面微小瑕疵,适合对防滑、消光有要求的场景(如踏板、设备外壳)。
抛光处理:通过机械抛光(布轮、抛光膏)或化学抛光(硝酸、磷酸混合液),使型材表面达到镜面光泽,常用于高端装饰型材(如镜面铝型材),但抛光后需配合阳极氧化或电镀(如镀铬),否则易氧化失光。